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聚焦新发展格局,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
发布时间:2021/03/12 新闻 浏览:254
在杨浦,有一种信念,叫人民至上;有一种担当,叫争做标杆。
在杨浦,有一种浪潮,叫创新创业;有一种韵律,叫动能转换。
在杨浦,有一种幸福,叫向阳而生;有一种温暖,叫平铺直叙。
……
新年前夕,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发表新年贺词。诗意的寄语里,承载平实而温暖的美好祝福。城市更新再“靓”新貌、科技创新继续领跑、民生改善再创新高、社会治理凸显成效、营商环境日益友好……如今,这片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发展历程的老工业区,早已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成为市民宜业宜居的乐园。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杨浦区如何不断创造新奇迹,绘就人民城市新画卷?人民网专访了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
启新程:2022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
记者:未来五年,杨浦区如何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继续落在实处。特别是杨浦滨江,如何呼应百姓期待?
谢坚钢: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鲜明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不仅是对杨浦科学改造公共空间、把“工业锈带”打造成“生活秀带”的经验做法的肯定,也是对杨浦“三区联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
十届杨浦区委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争做人民城市建设标杆的决定》和《杨浦滨江全力争创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作为全区“十四五”和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将滨江作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市委提出的“五个人人”美好愿景早日变为杨浦的生动图景。
杨浦滨江将对标国际一流滨水区,实施一流城区规划和配套、一流功能提升、一流公共空间建设、一流城市治理“四个一流”行动,全力打造广为人知、扣人心弦、令人向往的全市乃至全国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
比如,我们将让老建筑演绎新故事。把永安栈房旧址双子楼改建为世界技能博物馆和涵芬楼艺术中心,其中世界技能博物馆是我国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重要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展示职业技能的博物馆。同时,在祥泰木行旧址建设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也已建成运营。我们向曾住在滨江沿线的动迁群众征集了他们与自家老房子的合影,以及各种老照片和老物件,在展示馆专辟了“杨浦滨江的记忆”展厅,通过实物和数字化照片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呈现,为群众留住城市乡愁、留住“家”的记忆。
再比如,我们将让生活秀带展现新温度。加快完善交通服务设施,建成启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游船码头,让居民、群众、游客“走得进”。在滨江沿岸布局建设八个滨江党群服务站,不断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让带孩子、老人来滨江游玩的居民都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配套服务,使大家“待得住”。着力提升商业和生活服务配套水平,引进植入精品零售、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让居民群众在滨江游得开心、玩得尽兴,让大家“留得下”。
此外,还将建成约2.3公顷的大桥公园,完成复兴岛运河滨河空间改造,打造更多可以让居民群众近距离品江景、嗅花香、听虫鸣、闻鸟语、赏蝶舞的公共空间,让滨江步步皆景、处处见画、时时入心。
惠民生:2021年内消灭成片二级以下旧里
记者:“十四五”期间,杨浦区如何继续增加百姓幸福感,感受城市温度?有什么民心工程值得期待?
谢坚钢: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努力做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一方面着力破“旧”。坚持把旧区改造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通过市区联手的方式筹措旧改资金,通过组团开发的方式实现持续提速,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保证阳光透明,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确保今年全面完成剩余的1.5万户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
一方面加快立“新”。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全力推进早餐工程、加装电梯等一批能够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民心工程,让群众更便捷地获取公共产品、更舒心地享受公共服务。继续围绕“路、桥、轨、隧、水、电”等六大系统每年开展“双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打造“一桥、两环、九隧、七线”的立体交通网络格局,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加舒心便捷。
抓发展:“三城融合”为创新发展增添新动能
记者:作为全国唯一连续四年被国务院通报表彰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杨浦区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
谢坚钢:“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战略机遇优势、高校集聚优势、空间载体优势、双创品牌优势,推动“创新杨浦”向“创智杨浦”迈进。
一是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增长极。作为正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中心城区,杨浦还有12.83平方公里沿滨江、成体量的土地有待更新和开发,其中控详规划尚未覆盖的约8平方公里的军工路地区已纳入市重点转型区域,根据初步测算,未来整体开发投入可达万亿元规模。“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力推动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具有杨浦特色的“五型经济”集聚区,全力打造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智能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充分放大企业集聚、资本集聚、人才集聚、技术集聚的乘数效应,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中心开花。体现在区级财政收入增速上,今年我们明确提出同比增长5%以上,“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6%以上。
二是努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创新源。杨浦区域内有复旦、同济等10所高校,其中建校百年的就有5所,根据这次人口普查,杨浦的本科以上在校生有约18万人,超过全区常住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每年的应届毕业生约4.5万,占全市近四分之一。杨浦还有20家大学科技园,其中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占全市一半以上。有“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的创智天地、长阳路、国定东路、环上理工4大创新创业街区。“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三区联动”,促进“三城融合”。
为此,我们从今年起实施了区领导定点联系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制度,每位区领导联系一家区内高校或科研院所,每季度至少上门走访一次,研究加快推动创新资源溢出校区、催生园区、融入社区,实现校区园区化、园区社区化、三区一体化。
同时,我们将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平台作用,助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更快实现“把纸变成钱”,把杨浦60.61平方公里土地打造成创新创业的福地、智慧智能的高地。
谋布局:发力在线新经济,打造千亿产值产业生态园
记者:美团上海总部基地将落户杨浦滨江,B站、达达集团等很多在线新经济总部都在杨浦,杨浦在在线新经济“浦江C圈”的重要机遇面前,还有哪些布局和谋划?
谢坚钢:杨浦在线新经济发展已积厚成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和优势条件。在今年首个工作日的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上,我们的“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正式揭牌,生态园选址在杨浦滨江,规划总建筑面积796万平方米,是我们打造在线新经济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我们将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汇聚一批顶尖行业精英,构建起以科技金融和产业投资为先导的一条龙服务,力争到2025年集聚30家以上在线新经济头部企业、3000家以上在线新经济创新型企业、20万以上从业人员,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将生态园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创业基地、发展高地,成为全国经济密度最高区域之一。
画蓝图:“弓饱满、弦有力”,四高城区未来可期
记者:十四五规划中杨浦区将绘就一幅什么样的蓝图?有什么让生活、工作、学习在这里的人们期待的地方?
谢坚钢:年初,我们召开区“两会”审议通过了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时期的杨浦,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充分发挥战略机遇、高校集聚、空间载体、双创品牌“四大优势”,加快建设高标准人民城市实践区、高能级科技创新引领区、高水平社会治理先行区、高品质生态生活融合区“四高城区”,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的增长极、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创新源。
杨浦位于黄浦江大拐弯上,三面环水,俯瞰恰如一张弓,杨浦滨江区域就是这张弓的弓臂。我们将以功能提升引领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一核引领、两翼齐飞、多点发力”的城区功能布局,做到“弓饱满、弦有力”,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民城市标杆区加速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