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技要好,要懂垃圾分类……做一名算法工程师是什么体验?
发布时间:2019/10/14 产经 浏览:446
算法工程师马栓
购物网站用算法为你推荐喜欢的商品,打车软件用算法帮你选择最佳路线,信息平台用算法为你推荐阅读新闻……科技伴随着生活,人们的每一个举动背后仿佛都有一个快速计算的数据仪表盘,无形当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火爆,算法工程师这个群体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了职场人眼中的高薪一族,科技企业眼中的稀缺人才。跟程序员不同,算法工程师脱离了古板、邋遢、无趣的形象,一跃成为高智商、高薪资人群的代表,越来越多的人感慨“虽然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但是听起来非常的厉害!”
那么,算法工程师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到底做一个算法工程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深入其中的人才最有体会。
程序员也要考车技?
用算法让每个骑手
一年少奔波5000公里
“我应该是你认识的程序员里车技最好的,我说的是电瓶车。”乍一看马栓的外表,你很难将他和时下最炙手可热的算法工程师联系到一起。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身型结实,最重要的是,一头板寸既黑且密。作为一个90后,马栓算是彻底享受到了国家互联网飞速发展红利,毕业后就因专业“抢手”顺利加入了达达-京东到家,成为一名算法工程师。由于马栓主要的工作是利用算法为骑士提供最优的路径规划和派单方案,所以他也是一名AI路径规划师。
入职第一周,算法工程师的岗位特殊性就打破了他想象中的程序员日常。马栓原本只知道,自己的团队要做一个特别厉害的“智慧物流平台”,让全国数百万骑手都更合理更轻松地在大街小巷工作。没想到的是,第一周马栓也加入了骑手的行列。
“系统好不好用,自己跑了才知道。”作为一个路径规划师,马栓每个月都要送上几单,上海、北京、重庆这几个地形、路况都极为复杂的城市,马栓都跑过。
马栓所在的算法团队除了两三位骨干领路人,其他小伙伴均为90后,正是这个年轻的团队开发了达达的智慧物流平台。这个平台堪称是骑手共同的超级大脑,运用大数据、AI算法技术,可在海量的B、C端用户和骑手间形成连接,实现7×24小时、1分钟响应、15分钟揽件、平均1小时送达的同城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不同于普通的程序员,马栓和团队的其他算法工程师们每个月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一线骑手在一起。除了自己要送单调研外,还会定期前往各个城市的门店和骑手沟通,听取并解答骑士的疑问。当说起算法工程师这个在旁人看来十分高精尖的岗位时,马栓表现得却很平淡,即便是他们的算法每年可以为数百万骑手人均节约至少5000公里的奔波路程,马栓也只是表示,从事算法工程师这个职业非常具有挑战性,也会有明显的业务产出,算法具有放大效应,一个参数的改进也会带来极大的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算法工程师需要亲身体验应用情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发现问并优化体验。“这可能与大众想象中坐办公室的程序员有很大不同。”
从事理性工作的感性主义者
为3小时的公益项目
投入了超100个小时
想从事算法工程师这行,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其次要有计算机基础,会编程,python ,最后还要思维活跃,脑子灵活;有很强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作为一个纯理工科的岗位,算法工程师却需要具备观察力、创新力,甚至是同理心。
支付宝AI图像算法专家,医学图像处理博士程远,就是这样一个从事理性工作的感性主义者。感性首先体现在花名的选取——识庐,取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方面体现我的家乡是庐山的所在地,九江。另外也体现我希望做创新图像算法的解决有挑战的图像算法问题,‘在此山中’也希望‘识庐’。”他解释。
这份感性同样体现在他做的项目中。自垃圾分类开始那天,一个“灵魂深处的拷问”让程远苦恼不已,“你是什么垃圾?”阿里有个传统,就是每个人每年要做3小时公益。往年程远都选择去西湖边捡垃圾,今年他决定用算法帮助大家实现垃圾分类。只不过,这个随性的想法做着做着就“搞大了”。
2个月的时间,不仅AI垃圾分类工具“垃圾分类指南”用户超过400万,而且“智能回收垃圾箱”、“家庭智能垃圾桶”、“智能环保开放平台”的雏形也诞生了。不仅如此,程远还带着这个项目去了趟联合国做项目简介。
“其实这个项目最开始的时候,我原来计划我跟我们组的两个人去做这个项目,公益3小时把这个事情做了,比以前爬西湖边上的山捡垃圾更有意思一些,可是实际上发现这个事情要做成不那么简单,我们就在团队里面招更多的同学,PD、工程、设计的同学一起进来,都在说今年3小时咱们干点不一样的东西,陆陆续续参与到其中得有十几个同学,投入的时间已经远远不止之前要求的3小时,可能有的同学投入的时间已经达到100个小时以上了,从7月份到现在。没想到最后能去到联合国。”程远回忆。
作为资深算法专家,程远对于这一岗位的感悟很深。他觉得,程序员和算法工程师有交集,但算法需要思考的地方会更多一点,这需要从业者不断去保持自己的热情和新鲜感。
高薪不假需防“泡沫”隐患
现阶段行业
求职匹配率低
在很多人看来,算法工程师手中的代码就像是武功秘籍、歌曲乐谱一样,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是算法呢?广义上说,算法就是你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其实就是你在编写程序时,为了实现功能而设计的程序的一步步的流程。
高技能自然伴随着高薪。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一季度人力吸引力报告》显示,2019年Q1新职业的人才需求同比出现了显著增长,且薪酬水平也呈快速上涨趋势。随着互联网公司对用户个性化体验重视程度持续加深,推荐算法岗位招聘薪资飙升,2019年Q1平均招聘薪资逼近4万元大关。
不过,值得理性思考的是,如今火爆的算法工程师岗位还存在着一些隐患。一名不愿具名的90后算法工程师直言,“首先要有较强的业务理解能力,能挖掘业务痛点,善于思考解决问题。此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工程实现能力,对于AI算法体系有深刻的理解,保障项目落地。这个岗位现在是有泡沫的,它被炒作得太火热了,一些水平一般的算法工程师用各种工具包来解决问题就可以拿到很高的薪水。”在从业者看来,前些年被“培训班速成”就能取得高薪岗位冲昏头脑的求职者,在算法岗上吃了个闭门羹。公司进行社会招聘的目的就是寻找合适岗位的人才,“以前会出现不那么匹配的人也能求职成功的特例,但在算法岗上并不能直接复制。”
与其他技术岗位相比,算法岗有明确的门槛。“要做一名算法工程师,首先要有较强的业务理解能力,能挖掘业务痛点,善于思考解决问题。此外,还需要有较强的工程实现能力,对于算法体系有深刻的理解,保障项目落地。”马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