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讲台到关注学生,这场研讨聚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发布时间:2021/05/24 教育 浏览:253
爸爸拿到一张游乐园的门票,小莉和哥哥两人都想去。哥哥想了一个办法:兄妹二人掷色子,掷得点数为素数就哥哥去,掷得点数为合数就小莉去。如果你是小莉你同意吗?
读完梁衡的《壶口瀑布》,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看壶口瀑布?你最想看哪一处景观?为什么?
一张沾满混合色颜料的“脏纸巾”代表坏情绪,随机把纸巾传递给同学,你观察到同学有什么反应?你会有什么感受?
这一连串与现实情境相关联的提问,出自5月21日由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闵行区教育局指导,闵行区教育学院主办的“关注学习过程 促进专业发展”主题研讨活动。
来自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附属闵行实验中学、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和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青年教师,带来了化学、数学、语文、心理等四堂公开课。


课上,青年教师们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将知识点与生活联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培育问题解决、沟通协作、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一场关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讨也由此展开……
出席此次活动的有上海市市教委人事处处长李兴华,上海市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郁能文,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周增为、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胡道明、副主任陈霞,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朱靖,闵行区莘庄镇副镇长顾丽芳等领导出席,活动还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庞维国教授,清华大学附小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窦桂梅两位专家参加。
师培附中:让教师成长看得见
第二天,当我打开孩子们的作业时却傻眼了,明明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那么热烈,作业却错误百出……
师培附中青年教师洪如月在研讨中分享了她初登讲台时的困惑。

师培附中青年教师分享专业成长经历
师培附中教师的平均教师年龄为38.67岁,团队中不乏像洪如月这样的新生力量。为促进青年教师的进步,学校于2017年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平台——兰芽社,期望青年教师团队如芝兰之芽含苞待放、厚积薄发。
兰芽社定期举办经验交流分享会,邀请校内有经验的前辈,为青年教师分享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并针对青年教师的提问进行答疑解惑。
2019年,学校挂牌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附属中学,师资培训中心为学校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更多优质资源。
2020年以来,兰芽社开展了“教学专长提升项目”工作坊系列活动,聘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为指导教师,通过听课、评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能。
通过工作坊,洪如月掌握了教学目标的设置方法,不再一味关注教学进度,更关注每一位孩子的课堂表现,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020年6月,她在闵行区第二届新苗杯见习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用更扎实的脚步站稳讲台。
在师培附中,还有很多青年教师正快速成长:
体育教师冯亚乐近两年参与了庞维国教授指导的各类培训,还参加了上海市骨干教师研修班,在理论上不断充实自己,同时学以致用参与了上海市空中课堂的后期制作。在2020年闵行区中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比赛中她获得二等奖,还被评为闵行区第六届骨干教师。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附属闵行实验中学、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和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青年教师在教师主题论坛环节共话“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层教学”
从灌输知识到养成人格
是你的学生考上了某个心仪的学校?
还是你被评上了什么称号?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周增为作微报告
在她看来,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生活、专业精神等等,具象地讲包括四点:
第一,对学生永远带着敬畏之心。
第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第四,能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她指出,今天的教育是要给孩子们提供一种从未有过的一种经验。不论是创设情境还是分组合作讨论,目的都是让学生的经验扩大。而教师在一旁给到学生的,不是碎片化的、机械化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并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
周增为这样形容“有质量”的学校:
让人流连忘返,是你毕业多年甚至一生都在怀念的地方;
把教育视为科学,对专业尊重、爱护,对人才保护,对学术敬畏,并作为一种文化不断延续……
那什么是“有质量”的学生呢?周增为给出了这样的“画像”——
视读书为终身习惯: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甚至七八十岁时,你还会什么,是否还在读书,是否还在思考,是否还能体现优质教育除了给予你良好职业和薪水之外的其他东西?
视有理想为终身境界:一辈子有信念,有追求,一辈子为书写大写的人作努力。
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是什么?周增为借用蔡元培在1915年说过的一句话指出: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从关注讲台到关注学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肯定了师培附中青年教师近年来的可喜成长:从关注讲台走向了关注学生。
他指出,当以学生为中心时,教学目标就从“我应该教学生学会什么”,变成了“学生上完这堂课能取得什么样的发展”;而教学评价,从“我有没有讲完该讲的内容”,变成“我是否帮助学生真正取得了发展”。
庞维国还指出,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还应当思考如何把学生的心理潜能发掘出来。只有当学生的个性被释放,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庞维国教授点评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窦桂梅肯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化学习的方法。在她看来,小组化学习让因材施教走向因才施“学”,在课堂中由个到类、由类到群地产生更强的学习效能,培养团伴关系,实现以学生的实际获得为引领,以学习的真正发生为要义的课堂组织。
她谈到,看一所学校的发展,要看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今天的青年教师要以培养能肩负起这四大使命的时代新人为目标。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窦桂梅点评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肯定了师培附中师资队伍的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年轻团队中,研究生学历占比达38.54%,高级职称占比13.54%,中级职称占比58.33%,包括区级骨干33个人,学科带头人1人,区希望之星4人,市、区各学科中心组成员4人。
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讲话
她感谢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持,并指出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学校的成长一样,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是“被关注”。
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教师和学校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设置,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场景,包括赋予责任、评价表现、提供机会等等。
而学校的成长,需要更多资源和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如果学校教育跟家庭的教育真正能够达成一种共鸣,我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达不到的。而我们要的很简单,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