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刷榜普遍:不断砸钱才能保持前列 造假取悦投资人
发布时间:2019/08/05 新闻 浏览:557
财经早餐会我们再来关注App刷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当你在手机上下载应用软件的时候,你会去看这个软件的评分和评论吗?这些评论和评分的真实性如何,是否可以作为下载应用的参考呢?某小型美食电商的产品渠道总监孙先生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候透露,由于自家的App在手机应用市场的榜单上排名很靠后,有些渠道不时地会找上门说:要不要考虑一下,尝试一下第三方公司提供的“刷榜”服务。只要付费,这些公司就可以在应用市场中,增加任意一款App的好评和下载量。这样就可以使App在一些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中排名居前,用户更容易看到和下载。不过,要想长期保持在应用市场的前列,就得不断往里砸钱。
[比如说你要做到总榜的前100,大概可能一天需要有10几万或者20几万的下载量。但并不是说也许我今天可能花多少钱它就能到第一位第二位,过两天可能得花更多钱。]
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刷榜”方式已经非常普遍。记者在一些手机应用市场中看到,很多App的评论区都存在着明显的刷榜痕迹。在一款小说App的评论区里,充斥着大量与应用本身无关的内容。有的文不对题,有的全是乱码,有的则是连续几条完全相同的评论,不过是用不同的账号发表的。而当记者按时间顺序排序后,发现连续几百条这样的评论都是在同一时间发出的,并且这些评论的星级都是满分5星。对此,很多手机用户表示,在下载软件时,会注意到很多App评论质量参差不齐。
[市民:上面很多的APP上评价都是一样的,挺奇怪的,就好像前几名都是刷的那种。市民:评论的和实际软件就不相配吧。那种一看灌水的队列很整齐,然后评论的内容大同小异,甚至于有的连个字都不改、复制粘贴,这种一看就是属于特意的去刷好评,还有些是故意给对方竞争对手去刷评论,甚至于刷明似褒实际是贬的恶评。]
手机App商家通过海量的虚假好评、虚增下载量数据等手段来提升其在应用市场中的排名,那么这些“刷榜”行为,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通过搜索引擎,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些声称能在苹果、安卓等各应用商店提供5星好评或提升关键词排名的商家。对此,商家表示,虚假评论一般通过马甲用户账号,经由多部手机进行发布,这种被称为“机刷”。像苹果市场的话通过机器刷五星好评的价格是0.8元一条。
而另一种提升下载量的服务,则可以由真人用户去完成。这种真人用户的下载,是在一些被称为“积分墙”的应用平台上完成的。平台以回馈奖金、赠送游戏装备、积分的方式,吸引用户按照指定的方式去下载App,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就是完成了一次“刷榜”。在商家提供的报价单上,记者看到,在苹果应用商店,一个真人用户下载一次App的价格是2.2元。广州某刷榜公司销售人员称,用“积分墙”刷榜的方式历经多年发展,已经成熟,刷榜的客户中也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头部应用。
[我们这边是有一个“积分墙”平台,日活的话是20万下载咱们APP。下载完成打开试着使用三分钟之后,他会回到我们这个平台上面领取一个奖励。应用市场是没办法查得出。正常的情况下(APP)都不会被下架。]
工信部互动媒体产业联盟专家委委员 包冉 指出,应用开发商刷榜一方面有助于其获取更多用户,一方面可以拿漂亮数字给投资人看。多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分工明确的App刷榜产业链,这也导致了“刷榜”行为屡禁不止。
[每一次的融资的时候可以说投资方都是要看数据,更多人是选择造假的方式来取悦投资人。]
早在2016年,一家提供应用商店数据的科技公司将两家杭州的刷榜代理公司告上法庭,指其刷榜行为严重影响了数据准确性,破坏正常经营。而这也是全国首例针对“刷榜”行为的诉讼。该案二审判定原告胜诉,最终获赔10万元。代理律师指出,“刷榜”行为触及了数据公司的权益,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而另一方面,如果手机应用市场被这些愿意花钱砸流量的企业所操控,其他软件开发者将在刷榜的生态中受到利益损害。
不仅如此,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为手机App“刷榜”的公司,往往只注重刷单量,而并不会关注开发者是否正规,应用本身质量如何,这将会直接损害用户的权益。法律界人士岳屾山[shēn]指出,针对“刷榜”行为,在加强法律监管的同时,应用商店还可以在技术手段的监管上寻求突破。
[以前会发现说有些利用机器刷榜的很快就会被清理掉,这个是因为他们有技术手段能够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以再以后作为一个工作重点,想办法能够在(技术上面)得到一个突破。]
针对应用商店应该承担的监管责任,苹果公司称,若平台内的App开发者通过第三方来操纵评论、提高应用排名,该款App可能会从App Store中被移除,开发者也可能从开发者计划中被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