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做深做实社区嵌入式养老 静安打造大城市居家养老样本

新闻

樂之旗舰店进驻久光中心11/27盛大开业 科技潮品齐亮相 樂之旗舰店进驻久光中心11/27盛大开业 科技潮品齐亮相

被誉为2021年底上海最受关注的商业项目之一,邻近上海马戏城的“上海久光中心”即将于11月27日隆重揭幕,...

品牌

Ocean鸥欣玻璃:传承卓越,创新时尚,成就美好生活 Ocean鸥欣玻璃:传承卓越,创新时尚,成就美好生活

Ocean鸥欣玻璃,创立于1979年,始终秉持着对卓越品质与现代餐饮体验的追求。作为世界玻璃器皿制造行业的...

商业

东方时评丨老字号积极自救 南翔小笼“卖疯了”的启示 东方时评丨老字号积极自救 南翔小笼“卖疯了”的启示

  据多家媒体报道,嘉定南翔老街上有一家叫长兴馆的老字号餐饮店,主要经营南翔小笼包。受疫情影响...

做深做实社区嵌入式养老 静安打造大城市居家养老样本

发布时间:2021/10/12 新闻 浏览:168

静安区是上海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区,截至2020年底,全区户籍总人口90.5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29万人,占全区户籍总人口40.1%。养老关乎当前,也关系长远。为了让辖区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好的晚年,近年来,静安区紧扣老年人需求,加大投入,持续做深做实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积极推进“乐龄家园”品牌建设,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静安样本”。

在静安区,“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正逐渐成为现实。

打造15分钟乐龄生活圈

吃不愁、病不忧、孤不独、乐有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习惯于在静安区各个社区为老服务场所里,开启“住在自家、乐在社区”的幸福晚年模式。

“针对辖区人口密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占绝大多数的情况,静安区按照‘均衡、共享’的理念,充分挖潜各类资源,持续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形成覆盖全区、布局均衡、梯次合理的为老服务设施网络和‘15分钟乐龄生活圈’。”静安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静安区从顶层设计上制定出台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存量资源改建养老服务设施;街镇层面重点推进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建设;居委层面重点推进“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和社区老年活动室建设。

目前,辖区共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3个,长者照护之家16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8个,“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64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227个,并且“十三五”期间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街镇全覆盖。通过分层分类、有序推进,以静安区“中心+站点/活动室”为形式的“15分钟乐龄生活圈”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到位。

每月32万客“助老餐”

很多老年人上了年纪后,一日三餐成了大问题。但静安区的老年人却没有这样的“烦恼”:不愿意烧饭的,下楼走几步到社区食堂吃饭,10多元管饱,一日三餐都能提供;行动不便的,或者遇上恶劣天气的,社区志愿者会送餐上门,饭菜送到老人手里还是热乎乎的。“截至目前,全区已建设完成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91家,助餐量已从2016年的每月12.5万客逐步增加到目前的每月32万客,供餐能力达到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的4.6%,保持全市领先水平。”静安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从扩大供给、完善菜品、个性服务、安全监管等方面不断优化助餐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

最近,彭浦新村街道出台了一套《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从人员配置、原料采购、加工过程、产品质量、就餐环境和监督检查等方面,建立起更为精细化、规范化的指标体系。翻阅食堂意见簿,老人也都留下了认可的评价:“服务态度很好,菜也很好。”“干净卫生,我们吃了很放心。”

在全市率先启动社区为老助餐服务试点的静安寺街道,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第一家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服务启动至今,已累计供餐达450万余份,供餐需求还逐年呈上升趋势。亲民的公益价、餐品的多样化……这背后是街道探索动员有供餐能力的社区单位参与为老服务,通过签订供餐协议,在一定程度降低运营成本,将节省的经费补贴到老人身上,让老人更有获得感。

未来,静安区还将不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助餐服务架构,持续拓展社会餐饮和养老机构食堂开展助餐服务,推进白领餐厅内设白发餐桌,推动助老“特色餐”试点和社区长者食堂标准化试点,确保年内社区供餐能力达到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5%。

三项“适老化”温暖“慢人群”

静安区地处中心城区,多层老式住宅多,而且老旧小区的居民大多以老年人为主,如何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让老年人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静安区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提供爬楼机服务、辅具租赁进社区这三项适老化“组合拳”,助力静安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目前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和爬楼机服务已实现街镇全覆盖。

家住汾西路815弄的82岁老人胡克政,要一刻不离地照顾身患重病的老伴。前段时间静安区全面推进的“适老化改造”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胡克政窘迫的生活——由区属国企凯成公司统一安排的适老化改造工程项目人员上门,帮家里卫生间装了两个扶手、配置了助浴凳,将家中所有老化的照明线路全部换掉,整理到全新收线盒内……胡克政说,适老化改造完全从老年人生活角度出发,看似简单细微的改动,却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安全。

静安区从“十二五”开始为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已累计改造200余户。今年开始,面向全区老年人开展市场化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采取“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家庭自负”的机制,根据老年人经济困难程度、身体照护等级、是否为特殊群体等维度给予不同比例资助。截至目前,完成适老化改造1048户,目前改造完成量居中心城区第一。

同时,为解决辖区无电梯老公房里“悬空老人”上下楼问题,静安区民政局从2017年起开展爬楼机公益为老服务,爬楼机服务对所有服务对象免费。目前,全区已设置6个服务站和1个机动队。老人或家属只需提前拨预约电话,客服中心会就近调度服务站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6.1万人次。

此外,静安区从2019年开始试点康复辅具租赁,租赁点提供假肢矫形器、个人移动辅助器具、个人生活自理和防护辅助器具、家具及其配件、个人医疗辅助器具等五大类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还可享受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以租代买的形式大大减轻了老年人在辅具上的费用负担。

目前,辖区10个街镇设置康复辅具社区租赁点,还提供康复辅助器具现场实景体验,预计年内将实现14个街镇全覆盖,真正实现在“家门口”租赁康复辅助器具。

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初具雏形

找不到回家的路、记不得至亲的脸、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被困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直到对整个世界的记忆变成一片空白……认知障碍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的拦路虎,家属们也同样忍受着折磨:无法与老人沟通,随时担心走丢,24小时陪伴。

2013年,静安区开始探索老年失智社区干预,江宁路街道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失智社区非药物干预”项目,并于2017年探索形成了通用基础、服务保障和服务提供三大标准体系,通过了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估验收。

家住大宁路街道的陈阿姨在两年前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经历过一段说话断断续续、整日躺在床上不愿动弹的日子,如今她通过大宁“记忆家认知障碍家庭支持中心”系列服务,又重新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精神状态像换了一个人,语言能力也在不断进步,最近一次的评估分析蛛网图中,比较薄弱的这部分权重又进步了15%。”除了欣喜于陈阿姨的日益进步外,对于老伴袁叔叔而言,每次线下沙龙更像是对患者家属精神放松的一剂良药。“家属最焦虑的就是照顾之苦无人诉说,听听其他家属的‘锦囊妙计’也算是‘苦中作乐’。”

这是静安区多年来开展老年失智社区干预的缩影。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静安区坚持预防为主和人文关怀,通过社区健康教育、社区老年认知障碍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和“社区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平台建设等六方面探索,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全过程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认知障碍健康促进活动;为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非药物干预训练和早期照护服务;为认知障碍老年人家庭提供心理慰藉、能力提升和喘息服务,并形成社区长效支持机制。目前静安区已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街镇全覆盖。

“老吾老计划”赋能照护者

由于患有高血压、脑卒中、脊柱骨裂等多种疾病,家住富民大楼的82岁章奶奶出现了行走困难、下肢无力酸软等现象,日常生活全靠更加年迈的老伴、85岁的赵爷爷照顾。不过自从有了“老吾老计划”后,赵爷爷独自照护的重担轻了不少——有工作人员上门教家庭照护的方法,特别有针对章奶奶的下肢按摩等技巧。两个月后,在指导老师和赵爷爷共同努力下,章奶奶可以独自走路。赵爷爷感叹:“原先缺乏专业知识,照顾起来不得要领,自己也累得不行。现在,她舒坦了,我也轻松了。”

章奶奶老两口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实际上,居家养老、家庭照护是一项很细致且有技术性的工作,作为老人照护者,需要很多专业技能的支持。2018年开始,静安区试点“老吾老计划——家庭照护能力提升项目”:通过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搭建学习自我照护和预防的平台,唤醒社区老人的自我照护意识,提升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的照护能力,从而为老年人家庭养老和家庭照护提供更多支持。该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以实训式的“集中教学”和“个体辅导”等方式,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缓解居家照护压力。

据悉,为了把更多专业的照护力量引入家庭中,静安区向困难家庭提供居家照护入户指导——为老人建立专属“健康档案”,评估家庭服务需求,根据评估结论定制心理指导、护理康复指导等个性化照护指导服务。同时,通过集中授课的方式在社区内开展“家庭照护实务训练”,为辖区轻度失能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家庭照护辅导。

目前,静安区“老吾老计划”已实现街镇全覆盖,累计为18908人次开展家庭照护培训,为390户困难家庭提供居家照护入户指导,社区养老非正式照料体系不断完善。下一步,区民政局还将在全区探索设置家庭养老床位,让失能老年人在家就可以享受机构式长期照护、阶段性专项照护和家庭照护增能服务,更大程度上缓解失能老年人家庭的居家照护压力。

“以老助老”更关注独居老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独居老人典型的生活状态。截至2020年底,静安区独居老人有1.9万人,占全区老年人口5.24%。为加强对这些老人的关爱,静安区自2012年起,根据市民政局统一部署启动了“老伙伴”计划——通过结对互助的方式,招募低龄老年志愿者向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健康科普、精神慰藉等家庭互助服务,预防或降低独居老人风险意外的发生,促进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

2019年,静安区继续自我加压,叠加了区级“乐龄有伴”项目,将“老伙伴”计划未覆盖到的60周岁以上无子女、生活困难的低龄独居老人纳入关爱范围,并对部分高龄独居老人叠加关爱,增加关爱频次,进一步提高对本区无子女、高龄、独居老人的服务保障力。

家住芷江新村285弄小区68岁独居老人苏阿姨,每每看到“乐龄有伴”志愿者徐林娣,都会露出激动的神情,因为两个多月前,正是志愿者的迅速行动,救了她的生命。6月5日那天,长护险工作人员按照约定时间上门服务,却迟迟没有人开门。就在工作人员不知所措的时候,遇到了志愿者徐林娣。因为是结对对象,徐林娣熟悉苏阿姨身体状况、了解她有中风病史,因此果断怀疑其发病在家,故联系到居委会,并紧急报警求助。当120到场入户后,发现苏阿姨躺在床上,嘴角和地上均有呕吐物,不能走动但有生命体征,后经120送往医院治疗,因为救治比较及时,老人如今又平安地回到了家中。

9年来,“老伙伴”计划结对关爱17900名高龄独居老人;“乐龄有伴”项目在2019年全年关爱服务28.2万人次,2020年达到68.5万人次,已基本实现区内60岁独居老年人社区探访全覆盖。

一键开启数字化“智慧养老”

几个月前,静安区的老人们还在为无健康码出行不便、网上就医挂不上号、消费支付障碍重重等尴尬场景所闹心。如今,他们在全社会的帮助下,正努力跨越“数字鸿沟”,尽情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今年,上海将“百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3月起,静安区全覆盖开展“长者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行动”,各街镇通过各种形式为老年人架起跨越“数字鸿沟”的桥梁。

带着老年人在智能化时代一起奔跑前进。截至目前,静安区14个街道已设立50个“随申学”项目服务点,提前完成1万人次长者培训任务,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00%,让越来越多的老人享受到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

与此同时,静安区还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赋能养老服务,通过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打造一批养老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破解养老领域高频急难问题,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静安区在彭浦新村街道开展市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项目“为老服务一键通”应用场景试点,在独居老人家中安装“一键通”关爱电话,以呼叫中心的形式7×24小时为独居老人提供主动关爱服务、一键紧急救援、一键政策咨询和一键生活服务,涵盖老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今年,区民政局还将面向全区独居老人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

同时,辖区各街镇立足自身实际和老年人需求,从硬件设施类和平台类两个方面探索建设社区嵌入式数字养老生态圈。硬件设施类,即通过家居安防智能设备、便民支付卡等硬件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安全监护、信息查询、智能支付、智能相伴等服务,其中全区已有7个街道运用一卡通、人脸识别等智能支付方式在社区助餐点进行结算,方便老年人就餐;4个街道已运用或计划在今年启动“水管家”、老年人防跌倒报警装置等项目为辖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报警等照护监护服务。平台类,即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APP等移动端打造街镇养老服务平台,目前已有7个街镇推出了相关平台。

目前,静安区还通过分步建设区级养老大数据管理平台,让各街镇、社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养老数据和信息实现互联互通,让“养”“食”“居”等各类为老服务嵌入社区居家养老,形成一个高效实用的社区嵌入式智慧养老生态圈,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多样化、个性化的全方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