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后少年用大数据解读历史
发布时间:2022/03/04 新闻 浏览:279
遇到100本可能年龄比自己爷爷奶奶还要大的期刊杂志,05后少年会有怎样的态度,又会有怎样的发现?中国中学高一女生朱天颍和同学们给出了一份有巧思的答卷——用大数据,解读历史背后的故事。
试试让数据说话
“这些期刊存在时间最短的只有9天?它们为什么会消失?”“它们真的消失了吗?在当时,有许多期刊换了一个名字,继续存在于世间……”在中国中学底楼举行的“红星照耀中国”百本红色期刊封面展展板旁,作为小组长,朱天颍正在熟门熟路讲解着历史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历史事件的熟稔程度表明,她花了不少功夫。这场展览始于上学期,百本红色期刊成为同学们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窗口。
朱天颍从小就喜欢历史,但当小伙伴们面对100本期刊,一时竟不知该如何下手开展探究。95后历史老师高逢蔚给大家带来了新鲜的视角——不妨试试让数据说话!最终,大家决定选用1915年至1949年之间的60本为样本进行探究。
数据汇总、图表绘制、动态图制作……朱天颍说,这还是同学们第一次用这种方法为历史勾勒脉络,除了要掌握新技能,她牢记着高老师的要求——每一项分享都要有据可考,逻辑清晰,不能“想当然”。
这些期刊中,有宣传党的路线宗旨的机关刊物,有以小说、散文为主的文学性刊物,还有各种综合性刊物。历史小组整理了60本红色期刊的兴办、停办、留存趋势图,又将1915至1949年分为北洋军阀时期、白色恐怖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趋势图中,红线表示每年新增刊物数量,蓝色表示每年停刊数量,黄线则表示每年存留总数,比对图表和史实,同学们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党刊处境艰难时,红色期刊总数量却并没有减少。原来,这一段时间内,《语丝》《莽原》等文学性刊物大量出现,其中鲁迅的《朝花夕拾》及小说就曾刊登在《莽原》上。“这说明,当时所有的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找一条出路,他们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朱天颍说。
同学们还发现,一些期刊即便一时被禁,但创办者仍未放弃革命的理想。“这本《向导》是党中央于1922年7月中共二大后所创办的党中央机关刊物,由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等人担任主编。1927年7月18日,在白色恐怖之下,《向导》被查封。”朱天颍指着展览入口处的一本杂志向记者介绍。小跑两步,她熟门熟路来到另一本杂志边,“你看,仅过了3个月,一本新的杂志《布尔塞维克》出现了,创办者还是《向导》的原班人马。”
感叹先辈的不易
用朱天颍的话说,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穿梭,每发现一个诸如此类的“巧合”,就像完成了一次“榫卯结构拼图”,让她体验着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更震撼于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激情。这次特别的学习经历让同学们愈发感叹先辈们的不易,“周恩来和邓颖超创办《觉悟》的时候,跟我们现在几乎同龄,我们很惊讶,当时他们是有多大的魄力!”
“为了打破现阶段的迷惘,而欲寻觅正当的道路。于是我们承受了怀疑的目光,冷意的嘲笑,一切的困难……不知道其他的一切,只知道去健全我们的人格,锻炼我们铁一般的身躯。”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小朱特意将恽代英为《中国青年》撰写的一段发刊词,记在了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