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半培养一位CEO?上海交大与巴黎高科学院联手打造“领袖养成计划”
发布时间:2019/05/24 产经 浏览:699
5月23日报道:6.5年本硕连读,中国、法国两地学习,高强度数理学习,从零基础入门到用法语完成80场口试……这一切的“魔鬼学习”只为培养最优秀的工程领袖。为培养卓越的工程师人才,为社会发展储备未来的“CEO和CTO们”,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四所顶尖工程师学校(巴黎综合理工学校、巴黎高科国立高等先进技术学校、巴黎高科国立高等矿业学校、巴黎高科国立高等电信学校)合作创办成立了“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
自成立以来,交大巴黎高科学院以培养国际化精英人才为己任,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人才培养周期。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将包括法国预科教育在内的法国工程师培养体系与上海交大工程教育体系相互融合,充分借鉴中法工程人才培养的优势,参照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标准以及中国教育部要求来制定培养方案,形成了独特的6.5年本科硕士贯通式、通才培养和专门人才培养兼顾的SPEIT(SJTU-ParisTech Eli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前3年基础阶段采用数理大平台教学理念,采用了大课+习题课+实践课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形成了法国特色口试“colle”+月考+期末考的持续性考核机制等特色教学方式,建立了以法语授课为主的国际化教学平台。之后3.5年的工程师阶段,建立了良好的中法合作机制,每个专业配备中方和法方两名协调人,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和选择授课教师。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选择在国内、法国合作学校或者企业研发部门完成。另外,所有学生都有6个月以上的海外交流经历,且法语和英语教学贯彻全程,专业课程及人文管理类课程用法语或英语授课,切实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郑煌杰是2019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将赴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博士,他表示,学院的数学物理课涉猎非常广泛,而且学的比较扎实,虽然当时感觉学习压力很大,但是也坚持下来了,在研究生阶段接触科研之后发现非常有帮助,学习新的知识很快,这也为今后读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徐淇玮同学毕业后进入腾讯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工作,他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机器人,进入交大巴黎高科学院之后,参与创办了学院的学生科创中心并担任第一届中心主任,本科期间设计的《基于多等分变形轮的运载机构》就获得了上海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研究生期间,在机械与动力学院郭为忠教授的指导下,他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更新,制作的《三模式变形轮越障机器人》获得了中国工程院发起的“中国好设计”创意奖第一名,并代表上海交大参加全国双创周展示,他在华为、阿里等众多offer中最终选择了腾讯机器人实验室,继续在机器人领域研究相关技术。
经过不断的磨合实践,这样的培养模式得到中法两国的双重认可,2018年10月学院获得了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6年的最长认证期限,并获得了欧洲工程教育(EUR-ACE)认证。11月份,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交大巴黎高科学院的国际化培养特色也受到了评估专家的认可。
据悉,首届硕士毕业生共35人。其中,75%选择就业,多数学生选择投身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就业企业涵盖北方工业、华为、腾讯、埃森哲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创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