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两个方向升级基层监管,弘扬清风正气
发布时间:2018/06/27 新闻 浏览:882
记者日前走访了解到,针对基层干部“微权力”的监管,不少地方在集体“三资”管理、征地补偿和扶贫等备受关注的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监管还有哪些可改进之处?本报记者邀请专家,探讨如何更好地管理“微权力”。(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18-06-20)。
基层干部,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滥用手中权力被党纪国法处理的消息,在媒体上屡见不鲜,更为极端的甚至出现“小官巨贪”的情况。由此折射出一直以来基层干部,尤其是农村基础干部“微权力”的监管困境。尽管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采取各种措施和想各种办法来破解这一问题并取得相当成效,但始终不能“治本”。
针对基层干部手中“微权力”监管难的原因,专家学者对此有着更为透彻的看法,那就是“行无定式”。基层工作繁杂琐碎,服务的群众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参差不齐,当地风俗习惯差异等等,让基层干部在干工作的时候,往往采取看上去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而这些办法并非都是合法依规的;由于历史原因,基层干部尤其是农村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法治观念淡薄”,面对诱惑定力不足;对基层干部监督监管不到位,存在监督“盲区”;家族、宗族影响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并影响村民自治制度,令村民监督难以发挥作用。正是如此,人民群众对与自己直接接触且利益紧密相关的基层干部“微权力”被滥用的现象深有诟病。
找到“病因”,才好对症下药。从纵向上来说,当前基层干部监督最关键和最紧迫的是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经过多年的纪检监督建设,自基层(街道、社区、村)干部以上的各级党政机构工作人员都有了明确监督检察机构和法律法规进行监督管理。既要建章立制,加强基层反腐的制度化建设,又要强调落实,让基层监管制度发挥作用,见到实效。随着全国监察体制改革,监察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将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消除以往的监察监督“盲区”,同时还探索乡镇监察员等作法,进一步增强基层监督力量。同时,监督执纪宜抓早抓小,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在“萌芽”,及早批评教育,“治病救人”,避免“小病”拖成“不治之症”。对于违纪违规的,监督执纪“硬起来、强起来、实起来”,让基层干部手中的权力受到制度、监察机构的有效监管。
从横向上来说,对直接影响群众利益,涉及资金密集的基层干部权力,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监督。一是强化群众监督的力度,提升群众监督的水平,落实群众监督的保护和奖励措施,保障监督路径畅通;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监督载体和平台,让群众监督更为方便;三是信息公开透明,从近期各地探索的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机制,从侧面说明信息公开对于监督的重要性。
通过纵横两个方向发力,破解基层干部权力监管难的问题,不失为在当前形势下易上手、见效快的好办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防止基层干部权力滥用问题。但从根本上而言,各地党委政府采取措施,主动形成社会崇廉的心态,净化社会风气,促使人人都养成讲规矩的习惯与意识,才能从根子上消除基层权力使用不当的问题。(温江区 奕婷)
上一篇: 为何这两大国际行业权威组织认为中国将领跑全球的5G产业?
下一篇: 时代重压 热情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