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再次发问康美药业:300亿资金为何不翼而飞
发布时间:2019/05/06 商业 浏览:838
曾经的医药股“大白马”康美药业在五一假日前 朝资本市场扔下一颗“巨雷”:根据其发布的会计差错更正公告,2017年的货币资金居然多计了299.44亿元!这个A股有史以来最大笔的“会计差错”因何而生?今天的财经观察,来听本台财经记者俞承璋的介绍:
(好的主持人,4月29号晚间,A股昔日的医药类白马股康美药业披露了2018年年度报告,同时发布公告更正其2017年报中出现的会计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由于公司采购付款、工程款支付以及确认业务款项时的会计处理存在错误,造成应收账款少计6.41亿元,存货少计195.46亿元,在建工程少计6.32亿元;第二, 由于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299.44亿元;第三,在确认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时存在错误,造成营业收入多计88.98亿元,营业成本多计76.62亿元;第四,在核算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存在错误,造成销售费用少计4.97亿元,财务费用少计2.28亿元。其中,由于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近300亿元是相当惊人的,3后面10个0,这个所谓的错误在A股历史上应该说是史无前例的。
康美药业成立于1997年,业务包括药品生产、研发及药品、医疗器械营销,是一家大型医药企业。从2006年起便保持着净利润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是当之无愧的A股医药类白马股。但在去年10月,有媒体质疑康美药业财务数据。随后,康美药业股价出现连续下跌,短期内股价与市值腰斩。去年12月底,康美药业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在公告中,康美药业自爆家丑对2017年财报中的货币现金和存货进行了重大调整,但这并不足以澄清财报迷雾,相反增加了更多疑问——差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调整后账目上的300多亿元存货在哪?负责财报审计的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为什么没能纠错?康美药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到底怎样?种种语焉不详,跟之前的那些个甲鱼跑掉了、扇贝游走了、白酒挥发了、二师兄饿死了的说辞,听起来倒是一脉相承。这里有没有套路可寻?继续来听记者的介绍:
(现在,监管部门正在稽查,还不能轻易断言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一旦坐实,也只不过是给A股市场财务造假名单增添新的案例。国内资本市场的会计造假和审计失败毫不鲜见:早年的蓝田股份、郑百文、银广夏、锦州港,近年的金亚科技、绿大地、万福生科、佳电股份、昆明机床,再加上已经进入观察名单的康得新和康美药业。
这些上市公司几乎毫无例外,前期稳步上涨,作为白马股受到市场追捧。待到财务造假东窗事发,或者被媒体公开质疑,股价如水银泻地。类似现象反复发生,有其深刻的原因。首要原因是财务造假成本非常低。其次,追究财务造假,国内过度依赖监管部门作为,而不鼓励民事诉讼,导致财务造假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较低。第三,作为财务造假主体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因为财务造假受到严厉的惩罚。最后,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因为审计失败而承担应有的连带赔偿责任。在财务造假带来的巨大利益诱惑下,而且造假风险还不是那么大,A股市场频频爆雷也不难理解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如何修复漏洞,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能为、不敢为、不愿为。)
康美药业的“雷”已经爆了,22万公司股东和无数股民期待着监管部门一查到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们看到,康美药业在收到上交所监管函之后的5天后,昨天晚间,上交所又下发了对康美药业更为详细的问询函,2238字,12个问题,刨根究底式询问,要求公司核实并补充披露多计货币资金的存放方式、主要账户、限制性情况、是否存在违规资金使用及资金的主要去向等。
资本市场的信心,胜过真金白银。新华社新华时评栏目发文指出,此类公司破坏的是信息披露的基本制度,伤害的是投资者合法权益,动摇的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文章提到,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是资本市场的底线之一。坚守底线需要上市公司打心底里尊重投资者、尊重市场;需要中介机构切实勤勉尽责、为每一份签字公告负责;需要监管层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管到造假的疼了、耍花招的怕了,才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