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 estate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房产 > 观照“柔软”,大城细处聚人心 ——上海笃行不怠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新闻

樂之旗舰店进驻久光中心11/27盛大开业 科技潮品齐亮相 樂之旗舰店进驻久光中心11/27盛大开业 科技潮品齐亮相

被誉为2021年底上海最受关注的商业项目之一,邻近上海马戏城的“上海久光中心”即将于11月27日隆重揭幕,...

品牌

Ocean鸥欣玻璃:传承卓越,创新时尚,成就美好生活 Ocean鸥欣玻璃:传承卓越,创新时尚,成就美好生活

Ocean鸥欣玻璃,创立于1979年,始终秉持着对卓越品质与现代餐饮体验的追求。作为世界玻璃器皿制造行业的...

商业

东方时评丨老字号积极自救 南翔小笼“卖疯了”的启示 东方时评丨老字号积极自救 南翔小笼“卖疯了”的启示

  据多家媒体报道,嘉定南翔老街上有一家叫长兴馆的老字号餐饮店,主要经营南翔小笼包。受疫情影响...

观照“柔软”,大城细处聚人心 ——上海笃行不怠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3/04 房产 浏览:42

观照“柔软”,大城细处聚人心

——上海笃行不怠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开春时节,气温回升,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也在不断生发暖意与诗意——

2月最后一天,静安彭三小区第五期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启动回搬。原址换新房,一应俱全的独用厨卫、电梯和公共停车位……对在此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来说,变化堪称惊喜;

黄浦江畔,两座最高处达48米的双子山正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内拔地而起。未来,这里将成为上海中心城核心区最大沿江公园的一部分,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好去处;

临港新片区,全国首个片区性人才企业年金计划启动,通过资金激励等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参与,更多来沪发展的“打工人”成了“合伙人”……

从一件件民生实事,到一处处宜居空间,再到一次次高效治理,人的感受度成为城市发展最根本的衡量尺度,凝聚起无处不在的城市“软实力”。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近一年间,这样的观念在上海深入人心。去年召开的市委全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让核心价值凝心铸魂、让文化魅力竞相绽放、让现代治理引领未来、让法治名片更加闪亮、让都市风范充分彰显、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这种“软实力”,还被概括为一组愿景:要让在上海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这是一座不断凝聚人心的城市,人心的密码,往往就在柔软的细处。

民生温度,让在者舒心

“软实力”之“软”,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柔软可感的城市温情。如何衡量?民心是一把尺。

过去一年里,围绕老百姓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问题,上海推出的多项民心工程,超额完成目标。

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旧改为例,去年,上海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90.1万平方米,涉及4.5万户居民,超额完成全年70万平方米的年度目标。曾生活于逼仄旧里的市民搬进了新家,他们用发自内心的笑容打了分。

对超大城市来说,解决民生难题的复杂度、所需投入的成本,并不比发展经济来得更容易,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直面各种复杂考验。而越是难解决的事,往往越是百姓急难愁盼的事。

老房加梯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上海完成加装电梯1579台,数量是此前10年加梯总数的3倍,多年未下楼的“悬空老人”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今年,上海还将以更大力度推进,目标完成加装2000台。这背后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当然更需要条分缕析、精细治理的耐心。

民心工程,人的需求和感受度始终是重中之重。衣食住行,油盐酱醋,一件件看似琐碎的事,却关乎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上海市领导曾多次说,市民最关注的不是GDP数字,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可能是一个停车位,也可能是一顿早餐。去年,上海早餐工程继续加速,全年新增早餐示范点226家、早餐网点2065家,此前确定的三年目标在两年内提前实现;停车难综合治理,完成67个先行项目治理,开工建设8300多个公共停车泊位,超额完成年度指标……

关照人的生活,是一座伟大城市必备的能力和素质,更是城市温度的重要体现,在普惠性的关照之外,对一些特殊群体的尊重和关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聚焦一“老”,去年上海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1家、助餐场所201个、养老床位5084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03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6868户。

聚焦一“小”,去年上海新增普惠性托育点65个,开设小学生爱心暑托班543个,这两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随着新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今年还将增加200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

城市的温度应当如阳光般覆盖每个角落,不落一人。去年,上海发布行动方案,推动提升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水平,启动“数字伙伴计划”,改造互联网应用、建设“一键通”场景,不让老年人在数字化转型中掉队。

帮助残疾人就业,火爆全网的“熊爪咖啡店”走出永康路,在全市开出多家分店;帮助自闭症患者、听障人士就业的连锁咖啡品牌开进社区,在一次次耐心的交流中,体现着市民对残疾人的尊重,传递着城市的人文关怀。

诗意空间,让来者倾心

最近,路过复兴公园的市民会发现,靠近重庆南路一侧的主要围墙已被遮挡板包裹起来。这里正在进行新一轮改造,今年年中,这座上海极负盛名的公园将打开围墙,实现24小时开放,充满法式浪漫气息的园内景观还将延续到街区上,与之融为一体。

都市风范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海来说,各类诗意空间的打通、开放,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魅力值的重要途径,更是上海具有的独特优势。

一江一河,上海市民最熟悉的城市空间。继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岸线贯通后,去年底,苏州河42公里公共岸线基本贯通,吸引众多市民流连。在苏州河上鸣锣开战的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进一步拉近了市民和母亲河的距离。

这一年,苏州河长宁段的华政滨河步道开放了,浦东滨江的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开放了,上海展览中心的围墙也打开了。这背后,不乏多方反复的努力、协调,也不乏取舍——许多寸土寸金的空间,若是商业开发,市场价值巨大,但上海庄重承诺:最好的资源,应该留给人民。

在土地空间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螺蛳壳里做道场”,也是不小的考验。“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个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城市的许多空间,正在迎来创造性的变革。

高架之下、楼顶天台、地下空间、公园绿地,越来越多“嵌入式”空间、城市边角料被盘活利用……“空间+”思维正不断落地在街道、公园、社区,一处处具备复合型功能的空间生态正散点铺开,点连成线,线连成面。

“道路+”工程,综合考虑生态、业态、风貌、家具小品等要素,“一街一景”塑造了独特的城市表情。在毗邻多所高校的杨浦区大学路,改造中打开园区围墙,让校区、园区、居民区相融合,沿街的特色店铺,已成为创新创业群体及年轻人消费的新去处。

可亲可及的公共空间,呈现出特别的城市表情,构筑着特别的城市魅力。去年通过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更传递出积极信号:城市空间要向整合性意义的空间转变,实现“1+1>2”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

而城市魅力的独特性,决定了城市“软实力”的不可复制性。上海百年风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空间资源,亟待进一步挖掘其独特的诗意与魅力。一年来,上海加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力度,完成“一幢一册”测绘建档工作,444处、1566幢优秀历史建筑已安装智能监测设备。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催生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建筑可阅读”如今已经成为知名品牌,新近开始流行的则是“海派城市考古”。四面八方的人来到“魔都”体验、打卡,探究一砖一瓦间的城市故事,感受这座城市的“魔力”与“诗意”。

善治环境,让未来者动心

软实力,归根到底是人的实力。一座能够源源不断吸引人气、聚集人才的城市,才能不断凝聚人心,获得持久动力。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上海的战略使命。要吸引各类人才近悦远来,实现“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除了提供充分的发展机遇、宜居温暖的都市空间,更离不开深层次的吸引力。

“深层次”的东西,往往是那些不易被看见、却体现着“底层逻辑”的事情。比如,具有竞争力的制度环境。

上海明确要打造“对人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且不只靠物质待遇,更靠独特的软环境,靠机会、平台、创新土壤,靠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条条框框”、为人才“放权解绑”。

如今,上海人才总量已突破675万,累计核发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证超过31万张,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历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中,上海一直是人才流入的主要首选地。

又比如,城市的治理效能。

去年,上海全面拓展“一网通办”,接入服务事项3458项,高频事项基本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建立“帮办”制度,实名用户数超6195万,日均办件量超28万;“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进一步完善,市城运平台汇集应用1150个。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的城市生命体征指标体系,正为超大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不断赋能。

这背后,是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思路和一整套变革中的治理观念。小到能否及时发现并清扫一张马路上的纸片,大到能否在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时作出应急响应,数据资源和数字基础设施所发挥作用日渐凸显。为此,上海制定出台数据条例,正式挂牌运营上海数据交易所,并加快推进5G室外基站等数字新基建。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由数字赋能的治理应用场景,和持续提升的治理效能。

高效能治理,方能通向善治。共建、共治、共享,方能实现善治。上海是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次提出地,正在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实践地,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上海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融入人民城市建设的各方面。

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上海设立的首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从这里发轫,上海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市16个区的25家基层立法联系点网络。去年,25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开展各类活动2200余场,对本市法规提出建议3103条,其中354条被采纳……

这是中国式民主在上海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人民城市的有力彰显。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建设,诠释着“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

姓 名:
邮箱
留 言: